三代緣

抗戰勝利後,日本臺北帝國大學由國民政府接管,於1947年改名國立臺灣大學。1949年1月傅斯年接任臺大校長,從當北大校長的經驗里,將戰後陷入混亂的臺大校務導上常軌,並以自已在學術界豐沛的人脈,號召了多位一流的學者來臺大任教,包括英千里、董作賓、毛子水、薩孟武、李濟等等,奠定了臺大續為台灣第一學府的堅

Read more

英伯伯在寒冷的冬日離別了北平,飛到南京,再輾轉來到台北台灣。可惜英伯母及孩子們,均未及同時撤出,從此與家人相隔兩地,天各一方,嘗盡了人世滄桑,世態炎涼。英伯伯就此再也沒有機會回到這塊魂牽夢縈的古城舊地了。想想也是幸虧走了,英伯伯體弱多病,那吃得消孩子們被迫畫清界限和被清算鬥爭的日子。

Read more

據英伯伯告訴我,他當時的心裏,沒有恨,也沒有憂,僅是一片寧靜,並隨著新獲自由,產生一個堅強的信念:「世人成功失敗,在於人格道德,中國人,不論在怎樣殘酷的鐵蹄下,雖然有些人明哲保身,委屈苟安於一時,終究是不會被征服的。」

Read more

英伯伯在教學中,旁徵博引,幽默淺顯,而且妙語如珠,雖然學識淵博,可他從不拿艱澀的句子在課堂上炫弄,在學生眼中簡直就是一座知識寶庫。所以贏得學生的很大興趣和稱贊,尤其是「邏輯學」特別叫座。當然,不只是在北平輔大,國立北京大學和師範大學也都慕名邀請他講授「英國文學」的課程。

Read more

英先生於民國前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誕生於一天主教家庭,本名驥良,字千里,聖名依納爵(Ignatius)。父親英斂之,是滿洲正紅旗人。原名赫舍里.英華,字斂之,晚號萬松野人。從小家境貧困,年輕時喜歡騎馬,射箭,飛檐走壁,可一個大字都不認得。但他非常想要讀書

Read more

英伯伯摯而坦率的品格,廣仁慈愛,虛懷若谷的個性,這些人性的光輝,將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英伯伯不但是一位可敬的老師,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在刊物上、集會中,發現有才能的青年、後輩,總加以鼓勵、幫助,不遺餘力提攜,他們如遇任何困難,包括生活細節,他也都樂於和他們討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