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嫻是英家的老么,她出生後沒多久,英伯伯就被蔣介石接到台灣了,若嫻當然一直是英伯伯最掛心的。
Read more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的途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死亡。生命必有結束之時,但預知死亡和等待死亡是何其需要智慧的事。
Read more大陸易手後,海峽兩岸骨肉分離,局勢一直緊張,親人相見簡直就是夢想。
Read more1984年7月4號,美國國慶日,三哥在我們家,突然興緻來了,要了張紙和一隻鉛筆, 叫我坐著別動。很快,一幅我的肖像 呈現在眼前。看著我訝異的表情,他告訴我坐牢的往事。
Read more1984年11月底,三哥在我家很神秘的遞給我一封請帖,一看是雷根總統夫婦的邀請函。第一天在白宮晚宴,第二天在肯尼迪中心(Kennedy Center)給五位最傑出的藝術家頒獎。
Read more英若誠從小對電影、話劇,有炙熱的迷戀。八、九歲時就和兄弟五個,組團演戲。他喜歡演孫悟空,表演還收鄰居、親戚們的票呢。在清華時也是學生劇社的台柱。大學畢業後,就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開始了藝術舞台的生涯。
Read more1980年4月,我忽見報載英若誠和曹禺來美至哈佛大學訪問。我想這一定是英伯伯的孩子。因為英家孩子都是以「英若」冠名。
Read more英伯母果決、堅強,始終是英家的靈魂人物,抗戰期間,英伯伯先後遭日寇關押了三年,家裡斷了經濟的來源,英伯母只好開始典當自己的嫁妝,還教書兼課來養活一大家子人
Read more來美后,有些人會問我;「為什麼1949年英千里一個人到台灣,都沒有把家裡人帶上?」這個問題我從來沒有問過他。
Read more英伯母19歲剛過門,就當了英伯伯的父親英歛之創辦的北京第一所女子中學——靜宜中學的校長。英伯母不但漢英兼通,還寫得一手好字。後來英伯伯送人的墨寶都是借助於英伯母的手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