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緣

英若誠的導與譯

英若誠從小對電影話劇,有炙熱的迷戀。八九歲就和兄弟五個,組團演戲。他喜歡孫悟空,表演還收鄰居親戚們的票呢。在清華時也是學生劇社的台柱。大學畢業後,就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開始了藝術舞台的生涯。

 

我和英若誠見面時,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演員,一位傑出的表演藝術家。記得19811982年,他因拍《馬可波羅》電視連續劇,常需來美做宣傳及錄音等事。辦完事後,他總會到他的美國家(我家)來聚聚。我問英若誠,你怎麼會去演忽必烈的?他說是阿瑟米勒 (Arthur Miller)把他推薦給意大利連續劇的制片人拉倍拉Vincenzo Labella。那時,馬可波羅已拍了好幾個月,卻尋覓不到主演忽必烈的合適人選。突然有一天北影廠的中方製片人打電話給拉倍拉:我們找到了忽必烈。拉倍拉和中方製片人見面時,建議兩人都把中意的人選寫在手心上。一打開,都是英若誠三個字。兩人哈哈大笑。英若誠不負眾望。演得惟妙惟肖,忽必烈被他演活了。他也一下子紅遍了大江南北。《馬可波羅》在意大利威尼斯首演時,還掀起了中國熱」,大家對中國都特別感興趣!

 

我問他你拍這個片子後,一定很有錢了?他搖搖頭跟我解釋,其實他只拿到義大利製片公司所給酬勞的百分之十,其他百分之九十則由北影場和北京人藝分得。這制度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改變。在英若誠當了文化部副部長後,導演貝爾多魯奇為了要他在《末代皇帝(Last Emperor )電影中演犯收容所的所,還特地去找了胡耀邦總書記批允。英若誠大概應當是電影史上官職最高的演員了。後來1993 年又拍《小活佛》( Little Buddha)。義大利片商對他的青睞,可見一斑。


和三哥喝下午茶


英若誠演馬可波羅裡面的忽必烈

 

1981年他拍馬可波羅那段時間忙得不得了,從他給我的信中就可以窺見:

 

親愛的Stella,

來信都收到了。非常感動。我沒有更早地寫信是不可原諒的,但還是要你原諒。

說起來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閒了十幾年的人(文化大革命),現在居然忙成這樣,這大概也是一種懲罰。今年一年我幹的事比過去十年還多。年初翻譯了並且導演了莎士比亞的MEASURE FOR MEASURE(請君入甕), 四月起被約去拍電影《知音》,我在其中扮演袁世凱。這部片子將來可能來美國上映。七月以後我又參加了TV SERIES《馬可波羅》的拍攝,我在其中演忽必烈汗,是中國方面最主要的演員。這部片子將於明年五月十六日起在NBC Network中上演。目前我正在中國拍外景,去了內蒙古,熱河,目前正在十三陵,過幾天可能去桂林。這些材料(包括劇本,劇照)現在不好寄,我將來希望當面給你。

 說「當面」,因為看樣子我明年肯定要來美國。上半年我要到LA,為的是馬可波羅的配音與宣傳,下半年可能《茶館》來美國巡迴演出。無論如何,這次可以和你三嫂同來。我們正在想辦法,到了美國之後抽幾天到波士頓來。具體的安排一旦確定我馬上通知你。...

 

說起他的演藝生活,三哥不是來者不拒的大好人有著自己的見解和立場。有可為,有可不為。記得紐約一電影商,高價邀他演中國城裡面黑社會的大頭片名好像叫 “God Father” 《教父》,卻被三哥一口給拒絕了。我不明白的問:你為什麼不要演?給這麼多錢,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呀!那時神州大地的經濟情形還很櫃乏,大家如飢似渴的向看,而他卻二話不說就是不能演。他說,給多少錢都不能演,這種角色,把中國人的形象都演壞了。我不能不佩服他的風骨,人生有所為,有所不為除了在藝術上持之不懈的追求完美,對作為一個中國人也充滿了自尊與自豪,使命與責任。那次他回國時,在經濟不很寬裕的情況下,還購買了一套昂貴的復印機贈送給北京人藝,幫助同行開展工作。他和英伯伯一樣,總是對中國充滿了愛心和期望。

 

在三哥看來,他的演藝事業中,《茶館》是相當得意的傑作。有一年,我參加旅行團,北京是第一站。人藝正在演《茶館》。我高興極了。在三哥家吃了晚飯。問三哥要不要和我一起去看《茶館》。他說:不行呀!我想他是顧慮自己是個名人,怕樹大招風。我說:進場時,黑乎乎的,沒人看得到,你怕什麼?他還是無奈的搖搖頭。我覺得名人真可憐,樹大怕招風。連看個戲,都有這麼多的顧慮。在美國對個人的隱私權比較注重即使是明星,人們也不隨意尾隨。最後還是我和朋友兩人去看了《茶館》這也是我第一次看《茶館》。

 

《茶館》敘述清末民初,那段時間老北京茶館的日常生活。在劇中六十多個人物中,有賣唱的,有賣假貨的。劉麻子是角色中最壞的一個。他是個人販子,拉皮條的,把年輕的姑娘賣給各路壞人。三哥當年就同時扮演老劉麻子和小劉麻子。劇作大師老舍誇三哥演得不錯其實豈止不錯, 簡直就是演得淋灕盡致,人見人恨。我想如果1980年之前, 我還沒有碰到英若誠,就在網上看了他演的劉麻子,我會是什麼想法?還會去找這位英千里的兒子嗎?我想我還是會的,雖然我這麼討厭這個老劉麻子。這部話劇在1980年曾應邀在歐洲巡回演出.用的是英若誠翻譯的劇本,這劇本有這麼多的方言, 這麼多的劇情, 能翻譯得原汁原味, 真不容易!這是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在世界的舞台上亮相,好評如潮。

  

1988年這位文化部副部長居然回到北京人藝和許多退休的原班人馬到上海再次演出了18場《茶館》,壞蛋劉麻子再度風靡上海觀眾。我可以想像三哥在他人生的鼓聲裡快樂的像個孩子 ! 很遺憾我這輩子就沒看到三哥表演的任何話劇每次在北京見面最多下個小館罷了!

 

說起他」的戲劇作品有許多,但是很遺憾我只看過一場。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有愛德加斯諾紀念基金(the Edgar Snow Memorial Foundation),每年邀請一位中國學者在該校做客座教授,通常是理科的,1984年,戲劇系請了英若誠去做客座教授。

 

有一天,我收到該校校長請去觀賞由英若誠導演、翻譯的《十五貫》的開幕式及參加該劇後的招待會。我覺得很榮幸被邀請,當然要去捧場。這是第一位中國大陸的戲劇家在美國大學用英語排,導演的戲劇。他鄉異國,外國人演我們的國粹,沒想到也能得如此原汁原味,絲絲入扣。英家前一直為中國與世界文化交融不遺餘力,鍥而不捨。要說英若誠是中國文化大使,可為當之無愧。


密蘇里大學十五貫戲劇演出後的招待會

 

開幕式前一天,我從箱子裡拿出準備穿的那件大紅緞子旗袍,一看衣服皺得一塌糊塗。正想問有沒有噴水的,我可以在皺衣服上噴水後,掛在那邊第二天就可以用了。沒想到三哥拿出熨斗,很熟練的就幫我燙起來了。心想奇怪,他怎麼會知道我是什麼都不會做的。真丟人從燒飯到燙衣服都不會。

 

招待上,三嫂熱情地把我介紹給來賓,後來還登在當地的報刊上。來賓對英若誠這位從台灣來的妹妹很感興趣。我也很慶幸有此殊榮。第二天,三哥帶我去看了當地有名的藝術博物館,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博學多才,能言善道的他,對藝術也瞭如指掌,涉獵甚廣,怪不得他有「英大學問」的外號。這些地方他很像英伯伯讓我佩服不已。當我們通過美麗的藝術品相會的時候發現原來我們早已認識!

 

  和三哥吃飯

 

英若在翻譯劇本方面,做出了前無古人的嘗試,取得了突出的業績。這些劇本,翻譯得都很口語化,都是當代人用的白話文,很自然而且運用了具有較強的表演性詞彙,別具一格。他翻譯的劇本,非常適合演員們在台上有聲有情有色的表演。拿《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來說,因為原劇用的是四十年代末紐約的中下層社會的語言,其中不乏某些土語,因此三哥在翻譯中,大膽的用了不少地道的北京土語。這樣的翻譯,表演出來的效果,不僅得到了米勒的贊揚,而且得到國內觀眾的認可。而當時中國民眾沒有推銷、保險、分期付款等概念,這類的差異性則在節目單加上注解說明。劇組排演時英若誠特別辛苦,不厭其煩地翻譯米勒的想法和意見給每一個人,也因此留下了許多本筆記,都是他轉述米勒對角色、舞台、燈光等的詳細記錄。一字一句親筆手稿,見證了英若誠對此劇的心血,真是勞苦功高。後來台灣也想請米勒去導《推銷員之死》,但又不願意用英若誠翻譯的劇本,米勒為此一口拒絕了。

 

      2000年我兒子結婚,收到由英若誠翻譯的一套集子共八部。這套書包括譯英的劇本有:《茶館》(Teahouse)《家》(Family)《狗兒爺淣盤》(Uncle Doggie's Nirvana)。英譯漢的劇本有:《請君入甕》《芭芭拉少校》(Major Barbara)《上帝的寵兒》(Amadeus)《推銷員之死》《嘩變》(The Caine Mutiny Court-Martial)。三哥在每本書扉頁用中英文題辭:For Sarita and Howard, Congratulations! Sorry, I couldn’t be there at the wedding, but my heart was with you, from your loving Uncle Ying Ruocheng.(恭喜Sarita Howard結婚,很遺憾我因身體不適不能來參加你們的婚禮。)後來我們把結婚現場視頻與照片寄去。


    英若誠在給外婆的兒子沈宏劍贈書上題字:


  「恭喜亞梅和宏劍結婚,很遺憾因身體不適,不能來參加你們的婚禮。

 

英若誠的現場口譯也是非常豐采。他反應機敏憑著過人的記憶力及自信,把演講人的每一段話,都清晰嘹亮很精准的傳譯給全場。

 

1979年好萊塢笑匠鮑勃霍普 (Bob Hope) 第一次到中國來演出就是英若誠當的翻譯。當初負責人因為找不到合適的翻譯決定採用中文字幕形式 把台詞大意翻譯出來結果觀眾一點反應都沒有首場演出失敗大家在緊張不安的情形下突然想到了英若誠英若誠風塵僕僕的趕到上海第二場開演英若誠很鎮定地的把美國式的幽默傳神的變成了中國式的幽默觀眾爆笑如雷不停講完後鮑勃霍普轉身激動抱著英若誠謝個不停。「中國有這樣精通英語,又這樣精通戲劇的演員,我太幸運了!

 

記得後來我在紐約開圖書館年會的時候碰到英伯伯當年很喜歡的一位外文系助教王乃珍王姐姐當時在會場一見面她就興奮地問我:小韓! 你知不知道在中國Bob Hope 演講時的翻譯人是英伯伯的兒子?! 我也激動的直點頭 :就是啊!我和他們家人終於聯絡上了!

 

1980年曹禺來美國演講英若誠是翻譯。我雖然沒去聽,可後來為他收集報刊的評論。看到有人說,曹禺問英若誠:gay是什麼意思?」「同性戀。我想想文革時,大陸不可能有多少外國的書報雜誌可看,這位翻譯,比主講人還要得寵,好評皆是,不愧為口譯的典範。

Tags: 英若誠,韓拱辰,Stella,英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