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緣

含辛茹苦

 

來美后,有些人會問我;「為什麼1949年英千里一個人到台灣都沒有把家裡人帶上?」這個問題我從來沒有問過他。印象裡小時候,英伯伯隨時要回大陸和家人團聚,每次他都會告訴我:「不要擔心 我會把你帶上你跟我一起回北平。」不知道當時如果國共和談真的成功了,我父母會真讓我跟英伯伯回去嗎?

 

我印象裡英伯伯曾經寄一筆路費寫了信叮囑英伯母帶著孩子出來結果英伯母把錢還了債來台的事情也就拖來了,我就不知道當時英伯母有多少自由 可以帶一群孩子說走就走?記得好像英伯伯提過英伯母來信說國家對他很好有一點不舒服就會有人來看問要他不用擔心也不要再寫信了! 又聽說曾有台灣派去的情報人員,奉命秘密進入北平,欲接蔡葆真逃離中國大陸英伯母不忍留下七名子女棄之不顧,最後還是拒了。後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英家幾代人也正是在這樣的波瀾壯闊風雲詭譎的環境中浮浮沉沉撕裂分散  


我媽媽到北京去看英伯母

 

當時政府給英伯母三個工作選擇:校長、英文老師和圖書館館長。她選擇了圖書館,和我是同行,不同的是英伯母是圖書館館長而我只是圖書館管理員。她就這樣一直任北京宣武區兒童圖書館館長之職直至退休。在北京靠著她60多元人民幣的微薄工資,把孩子一個一個培養成大學畢業。飽經滄桑的英伯母在文革期間,以七十歲的高齡成為清算的對象,從家裡被掃地出門,住在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裡,毗鄰廁所。白天幹著苦力的活兒,運水泥、掃街、清理廁所,飽受摧殘屈辱。文革後,英伯母仍持續掃大街,鄰居問她為什麼還掃啊?回答:「沒人叫我不掃啊!」後來才知道掃街時,街道的孩子們都圍著英伯母學英文。活得那有生趣,那有生命力!                                     

 

英伯母含辛茹苦地把七個孩子帶大成人。她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也一直非常民主,一般家長,包括我在內,都鼓勵孩子門去讀時髦的理工科,又好找事,錢也容易賺。藝術,戲劇,運動,學了有什麼用?可英伯母讓孩子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做出自己的人生選擇。使他們的潛力最大限度地得以發揮。中西合璧的家教,毫不矛盾地出現在同一個時空,正孕育著一個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英若誠,他喜歡戲劇,英伯母就放手讓他去進北京人藝英若識喜歡畫畫,就讓他去考中央美術學院。英家的孩子都結交了「兩個好朋友」:一個是運動場,一個是圖書館。你能相信在若采和若嫻沒有去讀工科,理科之前,都是職業運動員嗎?英若誠和他爸爸都當過足球隊隊長嗎?孩子們在經濟、建築、科學、藝術、水利等各自的崗位上,為中國的現代化都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成斐然,這是有目共睹的。

Tags: 韓拱辰,Stella,含辛茹苦,賢哉,英伯母,英伯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