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憶拾零

【杜鵑聲裏山躑躅】

Amy Kiang Shared

“杜鵑花”

當你轉身離我而去,

輕輕的,默默的,我目送你遠離。

從寧邊的藥山上,

我收集了滿懷的杜鵑花瓣,

撒遍你將行過的山徑。

一步接著一步,

踩著跟前的落花,

輕盈的腳步,踐踏在厚厚的落花上,

你不再回顧。

縱然死去,

不,

我絕不會落下一滴淚水。

這首詩 ”杜鵑花”,原作者是1920年出生的韓國詩人金素月 Kim So-wol 在二十歲時寫的。它是韓國家喻戶曉,人人傳誦的經典詩作,有幾種中文譯本。

戀情已逝,愛人離去,默默地收集繽紛落花,讓他踩著而去,心碎而不哭泣。滿山遍野的紅杜鵑,姸麗嬌艶,花落凋零,一片淒清。為愛殉身而不怨懟,哀婉憂傷而又坦然以對。網上流行語”走花路” ,也就是祝福對方走在平坦美麗的道路。在YouTube 聽到根據這首詩作的歌曲,如泣如訴,悲切淒楚,席下聽眾多人掩面而泣。

 

杜鵑花姸麗嬌艶

抗戰時的中國藝術歌曲杜鵑花” ,深受喜愛,人人會唱,節奏明快輕鬆,振奮人心,背景卻因戰爭而相當沈重。戀愛中的青年男女,各在一方,姑娘等待前方的情郞凱旋歸來,好把杜鵑花插在他的胸前,而不是插在自己的髪上。黃友棣作曲,蕪軍作詞。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畔,

多美麗啊,像村家的小姑娘,像村家的小姑娘。

去年村家小姑娘,走到山坡上,和情郎唱支山歌,

摘枝杜鵑花,插在頭髪上。

今年村家小姑娘,走向小溪畔,杜鵑花謝了又開呀!

記起了戰場上的情郎,摘下一枝鮮紅的杜鵑,

遙向著烽火的天邊,哥哥你打勝仗回來,

我把杜鵑花插在你的胸前,不再插在自己的頭髮上啊!”

在家園裡,三月杜鵑花開時,哼著歌,賞著花,耳邊是咕咕咕的鳥啼聲伴唱。

摘下一枝鮮紅的杜鵑

古今中外喜歡杜鵑花的人甚多,唐朝詩人白居易是其中之一。他寫”山石榴寄給朋友元九”,首先説,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杜鵑花。詩人沒説的名稱還有,山枇杷、映山紅、滿山紅、應春花、照山紅、格桑花、金達萊花等。

日本俳句詩人與謝蕪村的詩 : ”只為抄近路,漫山杜鵑紅似火,春風催快步。” 日文漢字裡,杜鵑寫成躑躅,這個古漢名,日本沿用至今。

白居易寄給好朋友元稹也就是元九的詩信中説,杜鵑鳥啼叫時節,杜鵑花撲撲盛開,三月杜鵑鳥齊集飛來九江,鳥啼一聲,催得杜鵑花一枝一枝開放。詩人閒來無事,到山下挖了幾株野杜鵑,種在廳堂前的空地。總共種了十八棵,根株數字是確定沒錯,花朵就多得難以計數了。花的顏色有的嫩紫,有的殷紅,樹葉有的鮮綠,有的淡黃。

詩人折了兩枝杜鵑花,拿在手中細看,覺得美得不似人間應有。看著這奇芳絕艶,想著被眨到江陵的好友,去時正值青春暮期,途中開滿了紅色的山石榴花。欄前思念朋友,太陽西下,晚風漸起,落紅紛紛。在杜鵑花海中,詩人有無限的思念和惆悵感慨。

杜鵑是花名,也是鳥名。杜鵑枝上杜鵑啼,在南加州,牠是屬於瀕臨絕種的鳥類。園內聽到的咕咕咕鳥啼,是哀鳩發出的聲音,和杜鵑鳥叫聲很像,尤其最後幾個音節,我經常錯以為是布穀鳥在叫 ”布穀、布榖!”,提醒人們春天到了,快快去播種耕作。杜鵑鳥又名杜宇,英文名是Cuckoo

杜鵑鳥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傳説中是鳥兒在啼血,染紅了滿山的杜鵑花。也有人認為牠的鳴聲清澈,象徵吉祥,是來報喜的鳥。其實鳩占鵲巢,指的就是牠們。不會自己築巢、孵卵,而是把自己的卵寄生在別的鳥巢,讓別的鳥媽媽為牠孵卵、哺育雛鳥,會耍賴的聰明鳥。

回想起在杜鵑花城的歲月,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一念之間,杜鵑花已開;又一念之間,杜鵑花已謝,大學生涯就如此過去。青春無限,又是強説愁的年歲,一群女孩穿著當時流行的迷你裙、喇叭褲,沒有背包的時代,手捧著厚厚的書,在校園裡行走,總喜歡成群結隊,引人注目。三四月間,在杜鵑花畔,在大王椰下,留下許多身影,和花共同呼吸,同花一起悲喜。那時,只見校園處處是杜鵑,印象中就是很自然地、一叢一簇地生長在椰子樹下的安全島裡,可親可近,可以在花叢間坐臥看書,或者談情聊天。這情景和後來在杜鵑花季節,到日本旅遊看到的,沿著山坡種植修剪成一球球彩色花海,或在平野上整齊排列的一片片繽紛花毯,更有一團團的像燃燒的火焰,壯觀場面造成視覺上的震撼,完全不同。當時,年輕的女孩們,還不懂得惜花、惜青春、惜年華,更不懂得惜真情。

與好友在杜鵑花城的歲月

台大的杜鵑花,最初是園藝系杜賡甡教授在1948年,從台北近郊的六張犁山區挖了一些野生的唐杜鵑,栽種在校園,許多年來數量逐漸增加,已有二十多品種。從1997年起,台大每年三月舉辦杜鵑花節。從官方網站看到台大的杜鵑最常見的就是平戶杜鵑花系,包含艶紫杜鵑、粉白杜鵑、白琉球杜鵑、雪白杜鵑、大紅杜鵑、烏來杜鵑、皋月杜鵑、金毛杜鵑。色彩繽紛,有的單色,有的雙色,有些像噴沙灑金,也有的如點紅亮斑,美不勝收。”烏來杜鵑” 的野外原生植株幾已絕跡,台大校園僅有一株,視為國寶級,希望能好好保護它。

從杜鵑花城畢業的我們,深愛杜鵑花。上回返台,特地住在校園旁的尊賢會舘,每天早晨先去校園走走賞花後,才開始一天的活動。

家園中當然也少不了杜鵑花。在谷底池邊陰涼處,栽種了許多株不同的品種,每株間隔約兩英尺。花形有管狀,也有鐘形,花瓣有重瓣或複瓣,花色更是各有千秋。雖說有些品種可以受光受熱,天氣太乾熱還是不適合它們生長。園內杜鵑花色有雪白、粉紅、桃紅、鮮紅、橘紅、粉紫,只差了黃色。南加一家將近百年的苗圃,專門培育山茶和杜鵑,今年看了目錄,向他們預訂了兩株黃色會落葉的杜鵑。他們以專業的角度評估,不適合南加州的天氣,不再培養。幸好其他的都不成問題,於是園中又添了二十株新客。加上原來有的,共有四十株了。其中有冰清玉潔的”白雪”;細長花瓣的”蜻蜓”;五片白色花瓣上輕輕幾滴淡紅的”秋月光”;雪白得晶瑩剔透,中間有細細長長的花藥,是”秋象牙”;粉紅如薄紗,中間一小片桃紅,是”秋薄紗”;整朵淺桃紅色的是”久留米”;櫻花粉色的”皋月”杜鵑,細膩柔和、溫暖明亮,要等到皋月,也就是五月才開花。

    

小亨利說,不要忘了澆水

池塘邊的幾棵加州胡椒樹高大蔭寬,是杜鵑最好的保護傘。一叢叢綠色有節的馬尾蘆葦草,像迷你竹子,穿插其間。杜鵑花叢四周是地底挖出的大小石頭,灰黑褐赭,形狀各異,襯托出花朵更美麗,也固定了株邊的泥土。黃昏煙雨濛濛,遠處峰巒孤立,雲層重疊,青草池塘中,處處蛙聲亂鳴,杜鵑花怒放,落花舖滿小徑。

    

細心照顧杜鵑

多年前在一處日本庭園,看到一株江戶時代種植的古老杜鵑。枝幹粗狀,粉紅花朵有些還盛開在樹梢,有些已經飄零在樹旁佈滿苔蘚的巨岩上,石縫中露出一簇簇鮮綠的蕨類,小溪澗流水潺潺,美得彷彿天上人間。

杜鵑 Azalea 學名 Ericaceae 是杜鵑花科,Rhododendrons 屬,大約有一千多品種。有的品種四季常青,也有的秋冬落葉。多年生灌木或小喬木,矮小型的離地面半尺高,當做樹籬的品種可以高達二十幾英尺。橢圓或卵形的葉子上有細毛。杜鵑喜歡酸性泥土,淺根,每週至少得澆兩三次水,排水要良好。在半陰的樹下,陽光不足也會干擾它遲點開花,如果露水霧氣太重,花色也較不鮮艶。我們每年會加上有機覆土,秋天再施點肥,稍微修剪,株型更美。常常掐掉開過的花,延長花期,不過要很小心,不要掐掉旁邊的花苞。在野地生長的杜鵑就沒有那麼嬌貴了,高山絕嶺、風暴霜雪、低溫乾旱都阻擋不了它們遍野開放。春風裡,一路山花是自然界的大手筆。

    

 

冰清玉潔的”白雪”

家園經常有騾鹿和棉尾兔光臨,啃草皮、吃玫瑰,卻絕對不碰杜鵑花。牠們也許知道,杜鵑全株有毒,從莖葉、枝幹、花果、花粉、花蜜都有梫木毒素,是一種影響神經和肌肉功能的神經毒素。遠在南北朝本草經集注” 這本書上寫著,” 羊食其葉,躑躅而死。” 躑躅就是徘徊不進,指出羊吃了黃色的杜鵑花葉,中毒而死。不過眾説紛紜,有的專家認為只有高大的杜鵑,又稱為石楠的品種,才真正有毒。

打高爾夫球的人大概都非常嚮往美國喬治亞州的Augusta National Golf Club奧古斯塔高爾夫俱樂部。1934年開始,一直是美國名人公開賽的場地。每年四月能買到票,去那號稱全世界最奢華的球場看比賽,是球迷最大的心願。2024年的賽程是從四月十一日到十四日,票價驚人。每年這段時間,杜鵑花在球場怒放,五顏六色的花朵像炸開似地潑灑在這365英畝的場地,特別是第十三洞,就取名為”杜鵑花”。這一洞的距離,有545碼,種植了一千六百株各色杜鵑,包括三十個品種。綠油油的果嶺緩坡,後有成片嬌艶的杜鵑花叢,前有彎曲圍繞的小溪流,景色絕美。名人賽的輸贏,此處的表現是個關鍵,很多高爾夫球界人士稱之為”天下第一洞”。

杜鵑通常是三月開花,花期大約兩到三星期。奧古斯塔球場偏偏就延後到四月上旬才開花。於是幾十年來,有一種傳説,也有很多人相信,就是球場用冰塊包住杜鵑花,延遲它們開花的時機。不需要園藝專家來解說,也可以知道,這麼大的地方,這麼多株花卉,可能需要一個軍隊的人力來包冰塊,而且喬治亞州的氣候,也不可能讓冰塊不融化。就是因為這些荒謬的傳言,使得這裡的杜鵑花更迷人,更有魅力,更多人想來欣賞。最終的答案也只有大地之母才知道了。

杜鵑花語是”永遠屬於你”。它是平民百姓的花,是文人雅士的花。達官貴人喜歡它,運動選手深愛它。登山越嶺遇見它,小小庭園種著它。杜鵑是你的花,杜鵑也是我的花。

    杜鵑花永遠屬於你和我


文章轉載自JIAPYNG NIU 作者

https://jiapyng.substack.com/p/dac?utm_source=post-email-title&publication_id=249558&post_id=143108645&utm_campaign=email-post-title&isFreemail=true&r=ntmbr&triedRedirect=true&utm_medium=email

Tags: 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