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交流

「春江花月夜」

唐朝詩人張若虛寫過一首詩,詩名「春江花月夜」。內容以江、花、月為主,在春夜裏抒發對宇宙人生之感情,從月升一直寫到月落。除了寫花、月、春江絢爛的景色外,還寫了人間離別相思之情,後人評說是:「不事粉澤,自有豐姿」。這首原為樂曲名的詩中有兩句是: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這般有詩情畫意的詩名,不知被何人用來作為一部有相同意境電影的中文譯名,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不能不承認這「春江花月夜」五個字是多麼確切地描寫了這部感人的電影故事。

要是我沒有記錯,「春江花月夜」(Fanny,1961)是我來美國之前最後看過的一部電影。那時候自己並沒有出國的打算,但是人很消沉,因為身邊前後左右的人全走光了。在一個凄風苦雨的冬夜,一個人獨自走進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因為事先全無心理準備,看完了久久不能自已。這部電影在過去四十年中,重復看過多次,但每次看完之後都想再看一遍。在認識的朋友中,經我介紹而看過的,也沒有人不被感動的,的確是一部好電影。

「春江花月夜」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十九歲的青年瑪瑞斯(Marius)在法國馬賽長大,他的一生全由他開咖啡館的父親西利(Cesar)為他計劃着,可是他最嚮往的卻是海洋,希望能有一天到漂洋過海的大船上做一名水手。馬賽是一個海港,當時在港邊的賣魚婦有個女兒凡妮Fanny),與瑪瑞斯青梅竹馬,一起長大。

就在瑪瑞斯決定遠航的前一個晚上,凡妮與他在港口約會,向他表示愛意,這時他才發現原來自己也一直深愛着凡妮。當晚凡妮沒有回家,留在瑪瑞斯那邊過夜。第二天清晨瑪瑞斯看到那停在港口的商船正在上貨,就要啟航,他覺得為了道義和愛情,應該留在凡妮的身邊,但是他對海洋的嚮往實在太 強烈了,凡妮看到他失望的眼神,毅然鼓勵他隨船而去。

瑪瑞斯離去之後不久,凡妮發現自己有了身孕。當時在凡妮的追求者之中有位年長她若干歲的派尼斯(Panisse),始終非常喜歡凡妮,正好太太又去世,在這種情況下,凡妮決定下嫁給他,也告訴了派尼斯實情。幾年以後瑪瑞斯突然回來了,發現凡妮已經嫁人,而且有個兒子,幾經相詢,才知道兒子是自己的,他很想與凡妮重溫舊夢,但被自己的父親阻止了,認為這樣做很不道德。凡妮也拒絕了他,指出 派尼斯雖不是孩子的生父,但對孩子有養育之恩,而且當時在凡妮走投無路的時候,是他出面拯救了凡妮,給凡妮與兒子一個溫暖的家。

正好在這個時候,派尼斯也回來了,原來他每次為了生意要去巴黎,每次因放心不下凡妮,總是沒有走成,這次他又擔心瑪瑞斯會來找凡妮而沒有走,想不到回來真的看到了瑪瑞斯。派尼斯表現得很大方,他說凡妮若是要跟瑪瑞斯離去,他不阻止,但孩子必須留下,因為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個也是最 後一個孩子。

凡妮趁派尼斯進房間看兒子之際,當着他父親的面告訴瑪瑞斯這些年來她從來沒有停止愛過他,可是她不能跟他走,她要留在派尼斯身邊,她不能背叛他。瑪瑞斯在傷心絕望之餘,黯然離去。

時間過得很快,凡妮的兒子即將滿八歲了,他聽到別人常常提到瑪瑞斯當年出海的故事,很想見見這位人物。那天兒子與外婆去港口看船,外婆與當年賣魚朋友話舊,一轉眼不見了外孫,原來有位當年在港口就認識瑪瑞斯的老人告訴孩子他知道瑪瑞斯目前身在何處,駕上小船帶孩子去找他。瑪瑞斯這 幾年一直在馬賽附近的一個船塢工作,突然見到老人帶了一個孩子來見他,父子天性,一眼就認出是自己的兒子,真是喜從天降。另一邊,外婆不見了外孫,馬上跑回通知派尼斯,他一向心臟不好,一聽之下,當場心疾發作,昏了過去。 

凡妮心急如焚,在母親與西刹幫忙照顧派尼斯的情况下,她一人到港口去找兒子,得知兒子與老人 駕船而去,立即租快艇追去,終於找到了船塢,看到兒子與瑪瑞斯在一起,心中真有說不出的感覺,兒子立刻要求母親邀請瑪瑞斯參加他的八歲生日派對,凡妮則告訴瑪瑞斯所發生的事,而且派尼斯生命垂危,三人立刻趕回家中,派尼斯在臨死之前立下字據,把凡妮及兒子交給了瑪瑞斯,溢然而逝。

這部幾乎是四十年前的愛情電影,雖是美國華納公司攝製,卻是在法國馬賽拍攝,而且由三個法國人與一個德國人主演,他們是: 

    李綜麗卡儂(Les Lie Caron)演凡妮 

    查理斯鮑育爾(Charles Boyer)演西剂 

    梅佛理雪維理耶(Maurice Chevalier)演派尼斯 

    何斯特布起賀茲(Horst Buchholz)演瑪瑞斯 

這其中前三位都是法國明星,而最後一位是德國明星。雖然在電影中他們都說英語,但歐洲氣氛甚濃,基本上可說是一部歐洲片子。尤其是馬賽的港口風光,盡收眼底。凡妮與瑪瑞斯分別前夕,在港邊談情說愛,月亮倒映水中,水光在他們的臉上眼中浮動,景色美麗極了。我想這大概就是當年何以把 Fanny 譯成「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原因。歐洲的電影向來就是比較悠閑、含蓄,比較有深度。一切雖然顯 得較為古老,卻更能引起人們的遐思。歲月的累積尤其在藝術作品中最能感覺得出來。當然,四十年前的電影尺度也無法與今天相比。 

美國人提起李絲麗卡儂都喜歡提起她與金凱利(Gene Kelly)合演的「一個在巴黎的美國人」(An American in Paris, 1951),那是一部歌舞電影,當時李絲麗卡儂才廿歲,是巴黎著名芭蕾舞團(Ballet des Champs Ely Ses)的成員。卡儂被選中與金凱利合演,不僅因為她是芭蕾舞員出身,而且由於她的母親是美國人,她是會說英語的。這部電影使她名聲大噪,米高梅也與她簽約,開始演了著名的歌舞片「莉 莉」LiLi, 1953)與「吉吉」(GiGi, 1958),「莉莉」更被提名一九五三年奧斯卡金像獎,雖然沒有得獎,卻贏 得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籍女主角獎。

這以後卡儂對歌舞片感到厭倦,希望能演一些比較嚴肅的以演技為主的劇情片,而「春江花月夜」 就是她的第一次嘗試,可說是非常的成功。這部片子被提名了六項奧斯卡金像獎,其中包括最佳影片 與最佳男主角—查理斯鮑育爾,雖然都沒有得獎,但這部電影的份量是由此可見的。

兩年以後她終於有個機會主演了一部描述一般人生活的電影,片名是「L形狀的房間」The L-Shaped Room, 1963),描寫一個單身孕婦的生活,演技精湛,被提名一九六四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同時也贏得了英國電影學院一九六三年最佳女主角獎。 

卡儂出演「春江花月夜」的時候已經卅歲了,是位相當成熟的女人,臉上再也找不到演「莉莉」時的 那股稚氣。與她演對手戲的德籍明星布起賀茲當時才廿八歲,長得英俊挺拔,與卡儂配起戲來具有爆 炸性,說服力極強。這部電影若是當卡儂才廿歲的時候來演,火候就差多了。和她的歌舞片比較,她演 的劇情片要好看得多了,歌舞片可能場面偉大,但劇情片能使她有發揮演內心戲的機會。 

由「春江花月夜」看來,她的確是一個出色的演員,這部片子其實是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六年二部 法國片子的重拍,這三部片子分別為「瑪瑞斯」、「凡妮」與「西霸」傳抵美國之後改成了舞臺劇,而「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據這舞臺劇改編的,看過這部舞臺劇的人不多,於是「春江花月夜」就在人們記憶中留存 下來了。

卡儂也拍過不少歐洲片,並沒有什麼經典之作流傳下來,而且自從「L形狀的房間」之後,她在好萊 塢方面的電影也越來越少了。歐洲明星,真正能在好萊塢終生發揚光大的不多,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m)大概是少有的幾個例外。

卡儂一生結過三次婚,最後都以離婚終場。她的第二次婚姻對象是導演「吉吉」的何彼德(Peter Hall),離婚的原因據說是因為卡儂與華倫比提(Warren Bety)合演(Promise Her Anything, 1966)而傳出了緋聞,兩人後來還訂了婚,不過最後不了了之。一卡儂目前住在巴黎,在離巴黎一百多哩的柏爾甘第區(Burgundy Region)開了一間叫「貓頭鷹之窗」 (La Lucame Aux Chouettes)的旅舍與餐館,生意不錯。有人問她對自己年輕時代所演的電影有何看法, 她說那像看自己的孫女在演戲一樣。目前她偶爾還客串演出,今年元月底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有這麼一條消息,卡儂要來波士頓出席在王安戲院(Wang Theatre)「一個在巴黎的美國人」舞臺劇的首場 演出,最後她到底來了沒有我不知道,但這樁消息使我想起了卡儂,也想起了她主演的「春江花月夜」,歲月不饒人,卡儂今年已經六十九歲了。

「春江花月夜」的成功,我們不能忽略了其他三位演員的功勞。演父親的查理斯鮑育爾是有名的法 國明星,從一九二0年以來就在好萊塢佔據了一席之地,先後四次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除了「春」片以外,一九四四年他與英格麗褒曼因演「煤氣燈下」(Gaslight)同時被提名男女主角金像獎。他演 技老練,對人情世故的刻劃尤其深刻,他談吐幽默,十分風趣,輕鬆中常含人生哲理。他於一八九七年 出生,早年修習哲學,演戲是後來才有的事。他一九三四年結婚後用情專一,夫妻恩愛逾恆,從一而終,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婚姻,當他的太太於一九七八年去世後的第二天,他也自殺身亡,隨她而去。這 在視婚姻為兒戲的影劇界來說,實在是難能可貴。他的兒子邁可(Michael Boyer} 

一九四四年出生,卻在一九六五年自殺去世,不知道這和後來查理斯的自殺是否有所關連。 

在「春」片中飾演老丈夫的梅佛理雪維理耶是法國的老牌明星了,他是賣藝出身的。第一次世界大 戰時他加入法國軍隊,被德國人俘虜,關了兩年,利用在監牢中的時間學會的英語,雖然他說的英語仍 有濃重的法國腔。他社會經歷豐富,演起戲來很有江湖味道。在一九二九年他以「愛的遊行」(The Love Parade)走紅,並被提名最佳男主角金像獎。在「春」片中他飾演的丈夫角色很有人情味,使人很同情他 的處境。大概由於早年賣藝出身,歌舞都沾過邊,所以在「吉吉」與「莉莉」兩部歌舞片中都能插上一腳, 他是一個美國觀眾非常熟悉的法國演員。 

與卡儂演對手戲的布起賀茲在美國影迷眼中是比較陌生的,尤其是年輕的影迷,因為他今年也六 十七歲了。但是他在歐洲,尤其是在德國,名氣不小。在「春」片中他的水手角色充滿了年輕活力,對愛 充滿了信念,自海上歸來他對凡妮的愛絲毫未變,可是生活的轉變使他不能不面對現實,這種成長的過 程使他在隔夜之間就變得成熟了,他後來見到兒子時的喜悅,與父親談話時所流露的關懷,都是可圈可 點。大概因為他是德國人,英文似乎說得比法國演員要好。在有些地方,他有些像詹姆士狄恩(James Dean)。

—原載二000 ·七·九《世界周刊》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