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憶拾零

徐悲鴻藝術生涯

 

作者:閒翁

 

【徐悲鴻-以畫馬聞名亦是畫壇伯樂,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偉大先驅,其深湛的教育思想,真誠的人格魅力,珍貴的傳世名作,閃光的藝術足跡,引起了人們無盡的緬懷、追憶】

 

 

【奔馬-轉載自Youtube

 

 

他畫的奔馬,筆墨淋漓瀟洒,帶著時代的風雷馳騁在畫壇上,給當時的中國畫壇帶來了清新、有力、剛勁的氣息。徐悲鴻塑造的奔馬藝術形象是對中國傳統筆墨畫的突破和發展,創造了一代新的畫風。

 

 

【馬壽華 徐悲鴻畫馬集】

 

 

【馬壽華 徐悲鴻畫馬集】

 

 

 

 

 

 

 

徐悲鴻《雙馬》

 

 

 

  

徐悲鴻的畫風受西方繪畫的影響,將西方技術融入到國畫當中,因此他的畫品都是以寫實為主,看上去都比較逼真,接近於原物,這算是國畫體制的一種改革,對當時中國畫壇的影響很深!在他所有的繪畫作品當中,奔馬的畫作最享盛名。像《八駿圖》,幾乎就是當代人人皆知的畫品!

【徐悲鴻的生平故事】

 

 

1895年出生於江南水鄉宜興市屺亭鎮,嵣河邊的一個小院老瓦屋也是就是徐悲鴻的故居。這也是他啟蒙讀書的地方。父親徐達章是個私熟老師。徐悲鴻從小愛畫畫,並且從父親處打好了中文根基。指引他的走上了畫家藝術的道路。

 

徐悲鴻 13 歲時家鄉鬧飢荒,跟著父親外出賣畫謀生,一有機會就用畫筆寫生,把所見的各種老少人物,都畫了下來。幾年後父親生重病,只好回家鄉休養。

 

父親去世後,17 歲的他,肩負起了全家的重擔。生活十分艱苦。幾年後,單身去上海闖天下。遇到貴人,富商黃震之,過了短暫幾年專心學畫的生活。後黃震之破產,徐悲鴻失去了經濟來源,常常只能餓著肚子作畫。正在走頭無路時候,他被上海震旦大學録取,依他的志願,就讀法文系,希望以後能去法國學畫。

 

在校期期間,有一天從報上見到 猶太富商哈同花園,徴求畫師,徐悲鴻以一幅《倉頡畫像》獲得錄取,成為哈同花園的藝術指導,生活才安定下來。

 

在這較好的環境裡,認識了當時才18歲的蔣碧薇 。但在這舊社會環境裡,彼此並無直接交往,尤其是蔣碧薇從小由父母訂親嫁有了婆家,預定次年成親。徐悲鴻當時一面上學,課餘作畫賣畫,等籌足了旅費之後 前往法國留學。

 

19175月,兩人決定私奔,從上海坐船經過日本去法國學藝術。不巧的是,船到日本東京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無法前往法國,在日本苦讀半年之後,用盡所有財力,只好折返上海。徐悲鴻反回上海後,得到蔣家的原諒,總算過了一段平順的生活。

 

有一天,决心去拜見當年在哈同花園結識的康南海,就是大各鼎鼎的康有為。康對這年輕人非常賞識,在他的推薦下前往北京,拜見北大校長 蔡元培。得以暫時留在北大,擔任北大畫法研究的老師。北大的進步思想,更加強了去歐洲習畫的意願。幾經週拆,才能成行。

{ 註:1917年,徐悲鴻在哈同花園工作時,康有為來演講,因此結識了康有為,得以引見北京大學的蔡元培,聘請他擔任畫法研究會的導師,暫時留在北大。}

 

在北大時期,徐悲鴻曾發表一篇很有重量的兿術論文。

《中國畫改良論》:

{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継之、不佳者改之、不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採者融之。}

這應該是徐悲鴻 一生所追求的藝術理想。最後在蔡元培的安排之下得以公費留學巴黎。

 

法國巴黎之兿生活

 

1919510日,徐悲鴻與蔣碧薇搭船從海路到達巴黎,過了8年的留學生話。當時歐洲的畫界正是由古典派走過印象派甚至又由走進了莫內為代表的印象派更走向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的時代。名家輩出。但他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想法和藝術路線。

1923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巴黎美術學院,追隨大師們辛勤學畫,一天當好幾天用。

一面向當時的院長精於油畫的佛拉蒙學習油畫,同時並格外努力地拜寫實派大師—達仰為師,抓住一切機會到野外寫生,觀察真實生活作為終身原則。

 

在現實生活上,徐悲鴻與蔣碧薇在巴黎的生活條件非常鞎苦,常在飢餓狀態下作畫,借貸度日。

 

經過幾年苦練,終於得到結果:1923年,以一幅 《 老婦》入選全國美展、1924年以《簫聲》、《馬夫與馬》在法國畫界頗受好評。以後佳作不斷,1927年有9幅畫同時入選法國全國美展,是歐洲美術史無前例的佳績。

 

1927年,他33歲,搭船回國。1927 1027年徐悲鴻與蔣碧薇由法國到上海,在霞飛路過著舒適生活,並往返南京到中央大學任教。每月30O大洋薪資。生活非常寬裕舒適。蔣碧薇非常滿意。

就在這段時間裏,徐悲鴻思想起了很大改變。中共文人田漢邀請他擔任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常與一群思想左傾的文人來往。

徐悲源與蔣碧薇兩人思想也起了變化。常常吵架,後來,只好搬到南京,住在東南大學(即中央大學)附近。

 

徐悲鴻在中央大學教導了許多以後的中國的藝術大師。還特別安排了一次,用他本人和學生的作品到歐洲法國、德國、英國等好幾個國家展覽,轟動一時。

 

回到南京後,徐悲鴻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將畫作主題偏向勞苦大眾。完全投入一種忘我的創作之中。可是當他回到家中,常常見到的是蔣碧薇的熱閙宴會。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使他們越走越遠,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最關鍵導火線是1936年,徐悲鴻的一位年輕有才華的學生,19歳的孫多慈。蔣碧薇在徐畫室見到了一幅孫多慈的畫像,醋勁大發,多方吵閙並阻止他們見面,還利用關係取消了孫多慈公費留學的希望。徐悲鴻一氣之下,遠走廣西昆明。從此夫妻情份走到盡頭!

 

就在這時,中日戰爭爆發,1937 年中央大學遷往重慶。徐的畫作也走向憂國憂民的勞苦大眾。

整個抗戰期間,徐致力於以畫作募捐,救助難民遺孤。1943 年,為了籌備設中國美術學院,徐在廣西 豋報招募 圖書管理助理,認識了年輕的青春少女 廖靜文,過了一段抗戰時期在重慶的艱苦生活。1946 年在重慶結婚。

 

1946年,二戰結束,徐再回到北京,在國立藝專任教後來改名為中央美術學院。徐任首位校長。1949年,國共戰爭最紧急、圍城北京時,傅作義安排徐撘乘最後一班飛機前往台灣,被徐拒絕,堅持留在北京,繼續兿術教育工作。

 

1953 年,在一場大會上演講時,徐悲鴻心臟病發作倒地逝世,享年58歲。

 

【註: 徐悲鴻在巴黎求學期間,劉南溟夫婦(我的岳父)也在巴黎大學攻讀博士,彼此只有點頭之交。

1936年,同時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中日抗戰時期,又同在陪都重慶中央大學任教。十分熟識。劉南溟教授後避難香港時間,傅斯年校長聘請來台灣大學,創辦法學院商學系,擔任系主任,培養出許多著名的教授,及中央政府的部長、院長。】


Tags: 徐悲鴻,閒翁,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