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交流

本網站重要推手、同班好友王華燕,再三鼓勵及敦促我寫一篇關於我的京劇嗜好的報導。我認為這是個人的小事,焉能付諸筆墨登大雅之堂?但後來看到本網站上的「系友交流」”欄目說歡迎同學們寫“回憶母校人、事、物及交流之文章,”估計寫點非學術性的文字,大概也是可以的。

京戲這玩意兒(在大陸,它早已被稱之為“京劇藝術”)委實特別。門外漢聽來像噪音、嫌吵。但一旦被吸引住,就會上癮越聽越喜歡。聽京戲和聽歌曲全然不同。聽戲可以把一個唱段連續不斷、反復不停地聽許多次而不覺得煩膩;但我們聽歌,很少能把一首歌不停地連聽三、五次。

在談我在台大的時候外文系同學們唱戲的一些情況之前,我要先敘述一下京戲的演變及它的一些特性。我們在台大時,京戲也叫做平劇及國劇,因為它是在北京/北平發展出來的;現在大陸及海外普遍稱之為京劇。京劇的歷史不是很長在乾隆晚年,徽劇和漢劇相繼入京為皇上祝壽,隨後二者在北京融合為一體,同時又吸收了北京口語,成為一種新劇種。在北京經過了百餘年的本土化,到晚清時京劇已經演變為一種包含了歌唱、舞蹈、文學、話劇及武術等元素的綜合藝術。它的音樂結構及表演形態十分嚴密,皆已固定及程式化。由於它能雅俗共賞,慈禧太后又是頭號大戲迷,經常選名角兒入宮獻藝,到晚清時京劇乃大盛於京師,從而普及到全國,盛況一直延續到一九四零年代。上至王孫公子,下至販夫走卒,喜愛者極多。

因為京戲的內容是以忠孝節義為主軸,勸人為善,廣泛被人們喜愛,在國內也受到了官方的鼓勵。在大陸,現在京劇經常被譽為“傳統中華文化的瑰寶”,有若干個國家級和地方級的京劇團及培養京劇人才的大專及中專,都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台灣的國光劇團是文化部下的官方表演團體,是公立的京劇團,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派出單位,經常有演出。台灣光復之初,不少藝人來台。台北的顧正秋劇團在台北演出多年,在國光劇團成立之前,台灣各軍種都有自己的平劇團:空軍有大鵬劇團,海軍有海光,陸軍有陸光,聯勤有明駝,各自有各自的名角兒。

台大從一九五零年代初期開始至今,一直都有票房(但現在好像只有一個小型的教職員票房)。說來真奇怪,來自外文系的票友特別多(至少在五零年代後半期是如此)。在我班上除了我之外,還有張曼、馬明如(二年級轉到歷史系)和陳舜政(二年級由中文系轉入)。高我一班的有楊世彭及陳其龍。更高班的有李學博、蕭翔鵡及孔祥桂等。楊世彭的畢業論文寫的就是京戲,而且因之獲得夏威夷大學的碩士班獎學金,在夏大還組織老外同學上台用英文演出京戲“烏龍院”!這些系友們畢業後就很少聯絡,但我知道李學博兄來美後繼續他的京胡演奏及表演,工作及退休後都經常奔走美國各地演出。張曼演過不少戲,並且在2014年拜了當今梅派掌門人梅葆玖(梅蘭芳之子)為師,成為梅派入室弟子,現在並擔任洛杉磯一個票房的主持人陳舜政兄外文系畢業後,又回到中文研究所進修,然後就留在中文系任教。他在外文系讀書時即學會了月琴,很早就成為台灣著名的月琴演奏者。聽說他後來又隨梅蘭芳的琴師姜鳳山先生習藝專攻二胡成為台灣二胡的領軍人物

在校時,台大票房幾乎每年都要演一台戲,演員都是在校同學。票房有固定的聚會時間,地點就在臨時教室。校方的課外活動組給我們提供了少許經費供排戲及唱戲之用我們教戲的老師是工專的賈雲樵教授,他是資深票友,曾拜著名小生演員姜妙香為師。他能唱能拉能打,會的戲極多。但因為同學多,他不能單獨教,只能在演出時為大家排排戲。家中條件較好的同學會在校外另外請名師私下教唱及教身段,但是我沒有這個條件,所以學到的東西甚少,也僅僅上過兩次臺,表現當然不好。演出時要請軍中的劇團來幫我們打鑼鼓、化妝及穿行頭。當時學戲沒有錄像可看,小錄音機也不是我可以負擔的,所以學來十分困難。而且還要參加其他課外活動,如跳舞、演話劇、郊遊等,學戲的時間就更少了。

來美後除了在1962年在紐約幫忙別人演出時在樂隊湊一角之外,就50年沒有碰過京戲,因為我工作的地方在中部,完全沒有京戲的影子。直到退休搬到舊金山灣區之後,才慢慢開始重新拾起舊時的嗜好。有時間了、有DVD了、電腦上可以看到不少演出錄音錄像了、有票房了、有琴師伴奏了,所以學到的東西較多。然而畢竟是年齡大了、體力衰退了、記憶力差了、嗓音沙啞了,學習成果不佳。然而我仍然是興趣盎然,樂此不疲。練唱時“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氣通丹田、水通膀胱。”唱戲要用丹田氣,唱的時候好像是在用丹田氣來按摩身體。唱戲變成我退休後生活的重心,以戲為媒,也結交到了一些新朋友。盍興乎來?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