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交流

台大四年生活點滴-

 

作者:王華燕先生

 

過了大一、大二兩年,1957年暑假男生得到台中參加10星期的「暑期預備軍官訓練班」集訓。報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操場的板凳上排排坐著,把頭髪剃成光頭。一群文弱白面書生,瞬間就成了訓練中心的“大頭兵”(意指部隊裡的新兵)。

 

那確實是一場嚴格的訓練,執行訓練的班長、排長、連長、輔導員都是從各個新兵訓練中心挑選來的優秀幹部。我們外文系男生都在車籠埔第五訓練中心愛訓,約有1,600位受訓學生。正式訓練開始,早上六點起床號就響了,我們只10分鐘穿衣、漱洗,值星班長、排長要集合點名,晚到的人,就被駡成"活老百姓",甚至罰跑操場,或作伏地挺身。一星期下來,每個人都是腰酸背痛,被駡得毫無尊嚴。

 

白天岀操更是辛苦,在台中的烈陽下,厚布軍服在身上是濕了自然乾,乾了再濕,往往在軍服上顯現出一層白色的鹽跡。對我們這一群文弱書生,是實足的浩刼考驗。很多人出操一半,就昏倒在地上!但是說也奇怪,幾個星期之後大家習慣了,也就習以為常,不以為意了。大家都曬黒了,體質也變好了。

 

那年八月七日,颱風造成史無前例的"八、七水災"。清晨起來營房淹水,所有受訓學生奉命坐在上鋪,聽站在營房水裡的長官訓話。不一會兒就被告知,整個訓練中心的供水設備被大水沖走了,沒水洗臉、沒水洗澡,連食用水都要從外面卡車運來。幾天之後,洪水退了,訓練照常。

 

每人每天只有一個軍用鋁杯的水,供漱洗之用,身邊的水壺裝滿,就是每天飲用水量。傍晚時,派有軍用十輪大卡車,把學生送到附近溪水旁洗澡。一大群大學男生,赤條條地站在黃濁的溪水裡洗澡,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奇觀!

 

第二天,第三天再如法重複。只是卡車越開越遠,溪水越來越少。直到集訓完成,供水都沒完全恢復。到了下一年的暑期集訓,改成集中到台中成功嶺。

 

我還記得那年各中心仍然有籃球比賽,我們這一連名列亞軍。印象最深刻的是訓練快結束時,有一項十分嚴格的射擊總測驗。完全比照國軍正規部隊規格。測試項目是:用我們每天擦拭的七九步槍,按立姿、坐、跪及臥姿四種姿勢,作100200300公尺距離的實彈射擊測驗。遠距離時還有人躲在靶溝中,舉旗報靶。負責記錄成績的訓練班長用望遠鏡記下成績,非常快速有效。我也有被派往靶溝中打靶的經驗。最後結果,我是全中心第一名,分數成績進入"神槍手"等級。除了得到一枚奬章,配戴在右胸上以外(一直保存至今),還有特別假,我跑回臺北找女友西珍,玩樂了兩天。

 

暑期集訓完成後,我的體能達到顛峰,回到學校,適逢台灣各大學的籃球聯賽。台大隊裡,正好有兩位香港來的盧、黃兩位僑生國手,加上台灣的選手們,實力很強,表現特別突出,出乎意料地,我們得到冠軍。我在決賽時如有神助,表現可圈可點。

 

台大體育主任是老田徑國手田沛霖先生,他和教練蕭老師獲得錢思亮校長的特准,從學校撥出經費,率領男、女兩球隊同時遠征香港。這是台灣大學的空前壯舉,相關的老師,同學極為興奮。

 

記得我們搭四川輪,在海上航行了兩天一夜,到達香港,借住"跑馬地"運動場,男、女球員各在一間大廰打地舖,雖然簡陋,但在那個時代,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殊榮!

 

香港方面特別安排在跑馬地室內體育館舉行比賽,還特別邀請當時最受歡迎的女明星李香君為我們開球。不記得比賽了幾場球,只記得好幾場都是香港擁有國手的社會球隊,結果是有勝有負,做到了難得的國民外交,皆大歡喜。

 

我們也利用這一機會暢遊香港名勝景點,就像"劉佬佬進大觀園"一様,第一次看到淺水灣美麗的沙灘,亮麗的海景和豪華的別墅。我還特別安排時間到九龍尖沙咀街上,為西珍買了件一面深藍、一面淺藍,兩面可穿的時髦風衣。我當時不懂廣東話,更不知道怎麼買東西,怎麼在餐廳點菜,閙了很多笑話,也吃足苦頭。幸運的是,西珍很喜歡那件風衣,後來留學美國,在加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還常穿著作客。

 

回顧我在台大四年,適逢蔣經國先生逐漸當權,他當時推行了不少政府的措施,一反他在上海的作法,非常有實質的效果,特就記憶所及,列舉一些例子:

 

剛進台大時,還有不少學分的"思想教育"課程,中國近代史是必修課,但是大家都逃課,背考古題過關。大一時男女生都得上軍訓課程,軍訓教官管的事情不少,還暗中調查學生思想問題,台大的總官是少將階級,我們都會盡量逃避不被記入黑名單。但也不能全怪政府,當年在大陸時,學生鬧學潮的殷鑑,印象太深刻。

 

蔣經國那時還不是總統,但是籍著《青年救國團》、《暑期的各項活動》、《為期兩星期的青年先鋒營》、《暑期軍中的服務》,常常在街上看到十輪大卡車上滿載學生,戴著大草帽,唱著愛國歌曲,熱情異常。甚至還有少數人在軍中服務時,坐海軍軍前外島…加上大專學生男生的暑期《預備軍官集訓》,都確實發揮了功效,尤其是《預官集訓》都是我們大畢業後最有深刻記憶,最常談起的話題。

 

我國的郵政系統,民國以來就有最好的服務。電子email還是1980年以後的產物。平常都是書信往返,平信郵資很低,台灣的郵局郵政辦得非常好,很少有失漏,不久更推出限時專送,限時掛號來處理急件,早上發信,傍晚就到,相當了不起;等同在大學時期,就有了如同現今Email的功能。

 

電視還是很後期的產品,開始時都是黑白電視,一般人買不起,多是用分期付款方式。我們家還是1960年,我出國時買的,當時最受大眾歡迎的是中廣公司的廣播劇,我們外文系同班同學好友張光誠祖籍台灣,但在北京長大,一口標準國語。一大起就在廣播劇中扮演《紅樓夢》裡的賈寶玉,常常向我們展示大疊的粉絲來信。

 

除了廣播劇外,廣播電台開始播放流行歌曲,台語、國語都有,西洋流行歌曲也很受歡迎。每天吃飯後大街小巷都在播放,因此也培養出很多駐名歌星。我們外文系班上的張光誠、黃光明最醉心於西洋流行歌曲,什麼歌都會唱,美軍電台和亞瑟節目是他們的最愛。

 

西門町很快就成為人群擁擠的電影街,當年香港電影明星李麗華、林黛、葛蘭、尤敏就紅遍了台灣和香港。台北的國際戲院、台灣戲院、新聲戲院放映過很多香港出產的國片和美國好萊的經電影。在記憶裡,我看過不少好塢的電影,片中的對話,都是翻譯後的中文字幕,一點都不能增強我們聽英文的能力。西門町附近永遠擠滿了人群和三輪車。常常見到,一家老小,看完電影,就去西瓜大王吃最甘甜的西瓜,或是享受南北各地的小吃。常時沿著鐡路兩旁,從北門到小南門,有一長串三層樓水泥  房屋(爾後於1961年改建為中華商場),充滿了一間間大江南北的小吃美食(四川抄手、小籠包子、清真牛肉湯…),雜貨店、唱片行、舶賣行的綜合商場,總是擠滿各式各樣人潮。這些景象,後來逐漸形成一種特殊文化,滋養出多方面的文藝青年、歌手、電影名星及作家。我們外文系很多先後同學,都享受過這種特殊文化的薰陶。也留下不少文藝創作,非常傲人的成就。

 

漸漸的,翻印英文書籍也開始發達起來,台北很多大學採用英文書籍,尤其是理工方面的,作為教科書。我出國時就帶了好多本,對我後來轉行念工科,節省了很多買書錢,尤其是美國大學的教科書,奇貴的根本買不下手。

 

當時一般人家中沒有電話,家中裝有電話幾乎都是政府機關單位的電話,而且是用手搖的電話機,透過接線小姐轉接出去。後來,電信總局方賢齊先生想出一個好的方法,讓出得起錢的民間單位、公司行號,先交一筆保證金(金額很高,約16,000元),然後用這筆錢去買交換機,導致三家美國公司來搶生意,形成三家三系統。自動電話才快速發展起來,三家負責人後來都是我的熟朋友。

 

在這段時間裡,台灣社會安定下來了,經濟層面在嚴家淦先生及尹仲容先生盡心盡力,鞠躬盡瘁的努力下快速成長。政治層面在蔣經國先生的努力下,十分安定,政府就訂定《五年經濟發展計劃》,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促使台灣高速發展,最後成為《亞洲四小龍》。

 

當時的社會風氣逐漸改變,民間舞會還在列入管制階段。台大旁邊的國際學社,算是最早開放的。是年輕大學生的最愛。但我從來沒進去過。我是在大學三年級才學會跳舞,第一次參加舞會,還去舊貨店買了件二手西裝上衣。

 

畢業舞會,對向來時髦著稱的台大外文系,當然是大事一件。那場聚會,我記得很清楚,還留下不少黑白照片,保存至今。當時是由"班代表"王乃珍主持,同學們尤其是女同學們都刻意打扮,高跟鞋、露肩洋裝、花色旗袍紛紛出籠亮相,熱鬧的很。果然不出所料,半場就有警察搞門,幸好我們有位著名的吳炳鍾教授在場,他常為總統府或政府單位重要訪客做口譯工作,出面交涉才擺平,沒受干擾,舞會得以繼續完成。 

這些點滴,60年後還記憶猶新,特別寫下來作為紀念。



Tags: 1957年,王華燕,預備軍官,八七水災,史丹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