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莎劇淺說】

彭鏡禧

莎士比亞生於1564年,卒於1616年,得年五十二,在他那個年代已屬高壽。其中真正致力於寫作的時間只有二十多年,卻至少留下了三十七齣戲劇、兩篇長詩(合計四千餘行)兩篇短詩(合計近四百行)、十四行詩一集(一百五十四首) ,創作力之旺盛,固然令多數作家望而興嘆,作品的繁複美妙,更是令人讚歎。

莎翁的劇作可大別為喜劇、悲劇、歷史劇、傳奇劇,其實也是武斷的區分。他的喜劇裡不時包含悲劇的深沉,悲劇裡又每每摻雜喜劇的輕佻;歷史劇可以是悲劇或喜劇,傳奇劇則又名悲喜劇。這就可見莎士比亞的天縱之才不受世俗的規範。由於莎翁對劇場十分嫻熟,他的作品最能發揮戲劇效果;利用戲劇真真假假的特質,表現出世事人生的詭異複雜。

莎劇的成功和他的語言運用密不可分。莎士比亞在他的寫作生涯中固然不斷嘗試新的劇種,臻於完善,也努力語言的鍛鍊,以為配合。莎劇的語言主要是無韻體詩;每行五音步,每音步含先輕後重兩音節。他早期的劇作裡,詩行每每中規中矩,結束於行尾。到了後期,變化繁複,不僅行尾出現輕音(亦即所謂弱韻) ,而且大量出現迴行(或稱接續詩行,也就是說,詩意到了行尾不能停頓,必須接續到下面一行或數行)。此外,詩行中斷,由其他角色接續的情況也大為增加。

屬於最早期的《錯中錯》(或譯《錯誤的喜劇》) ,裡面迴行不到百分之十三,沒有弱韻,也找不到詩行中斷的例子。屬於最晚期的《暴風雨》有百分之四十一點五的迴行,一百個弱韻;詩行中斷,由另外角色接續的情形高達百分之八四點五。這樣一來,無韻體詩不再只是形式上或修辭上的工具,而是具備可長可短、可快可慢的彈性, 能夠真正肩負對話的功能

莎翁早在他有生之年就享有盛名。同時代的作家羅勃·谷林 ( Robert Green )曾經尖酸刻薄的說過:

有這麼一隻一夕成名的烏鴉,飾著你我的羽毛,他用演員的外皮裹著虎狼之心,自以為可以胡謅出無韻體詩,媲美諸君的最佳作品;而由於十八般武藝樣樣通,自認是舉國無雙的「莎震景」 

羅勃·谷林乃是當代所謂大學才子,對莎翁的崛起深為忌妒:引文中「莎震景」原文為Shakescene顯然意指莎士比亞自以為可以驚動戲劇界;而「十八般武藝樣樣通」則是暗諷莎翁一身兼為詩人、演員、劇作家,又涉入劇場事務,乃是「樣樣鬆」。羅勃·谷林後來潦倒窮困,鬱鬱而卒;莎翁則久享盛名,至今不墜。

原載<聯合報>副刊(1993/2/14

此篇文章亦同時收錄於「拾零 敝帚自珍集」書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1


Tags: 彭鏡禧,莎劇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