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朵枯木上的白玫瑰說起】
作者:趙蘭潤
我的好友憶蓮女士喜歡在她家附近的小湖散步。她也喜歡照相,常常用手機拍些美麗的晨景,晚霞或在湖中戯水的群鴨和我分享。有天,她寄來一張非常特別的照片,是在乾裂土地上的枯枝,盛開着一朶白玫瑰。嬌美,淒艷也充滿了魅力和鬥志。這不由的讓我想起美國二十世紀初的名詩人艾茲拉.龎德,(Ezra Pound) 的一首短詩。
龎德雖出生美國,但多半在歐洲各國研究及工作。在1912那年的某曰他在巴黎,從一個地鐵車廂走出來時,忽然在來往怱忙,面無表情的人群中,看到一個美麗的面孔,接著又看到一個漂亮的臉,又一張可愛的臉和一個天真的小朋友。這一瞬的景象讓他感動,久久不能忘懷。回家後,化了兩天的時間寫了一首詩。共三十行。過了幾個月後他改寫為十五行,幾個月後又改寫,只有二行,
十四個。後來發表在一詩刊,
詩名: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詩文如下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 black bough.
人群中浮現的這幾張臉
潮潤黑色樹枝上的花辧
(這黑色是指鉄軌及地下車站及人群,在那為生活忙碌,生活平淡的衆人中,忽隱忽珼,穿梭,飃浮著的幾張美麗的臉,像彩虹,像花朵,帶著無限的光芒及希望)
這首短後來變成意象派的經典。龎德曾説意象是理智和情感一瞬間的合成(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f time. )他出地鉄的那一瞬的靈感以簡短的十四字,留下了永恆的記憶及後人對此詩無限的想像。
龎徳可說是二十世紀影響頗大的現代詩(modernism) 及意象詩(imagism)的領袖人物。他1885出生在美國,不過大半生都是在歐洲.他的出版社成就不少名詩人及作家,如艾略特,海明威等等。他才華橫溢,不甚懂中文,却透過在日夲別人學習中國詩的筆記,及兩位教授的解讀(notes of Ernest Fenollosa and the deciphering of
professors of Mori and Ariga)翻寫了一百五十多首中國古詩,出版一書,華夏集(Cathay).此詩冊對英文詩歌有很大的貢獻.
但因為他用的資料,是在日本一位外國人向日本老師學中國詩的筆記,所以詩文不免有東洋色彩,例如,李白的名字是用三井李白譯音,Rihaku. 且詩詞也有些張冠李戴,例如在他寫的李白四首送別詩那詞,其中第一首其實不是李白的詩而是王維的渭城曲.(p.257,Pound, Poems
&Translation, Library of America,2003).華夏集曾引起一些學人的爭議,但很多有名的詩人,學者都肯定他的貢獻。因為他把中國詩的精神及精華介紹到英詩的境界。這是不得不令人敬佩的!
我個人覺得,有些遺憾,那時的龎德,正是精力充沛,詩才萬丈,若當時他能同時找幾個中國的學者進一步研究及暸解我們詩仙,詩聖,詩佛及其他名人的傑作,翻譯成英詩,那麼這夲詩冊定會更經典!我儍儍的想,果真如此,龐德就會把中英詩壇文化連在一起(link).他就像「 .com 」中那個dot, 敲點出無限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