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中華民國爸爸節背後的神聖意義(莊秉漢)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30804000010-262107
文章轉載自中時網站
再過幾天就是8月8日「父親節」,歐美主流國家都是將每年6月的第3個星期日定為父親節,只有中華民國和蒙古國的父親節是選在8月8日慶祝,不過蒙古國訂在8月8日比我國晚了58年,顯然不是受到中華民國的父親節影響,那為何「八八節」即「爸爸節」?我國還是全世界最早有訂定父親節的國家,其實「父親節」背後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時間要回到民國34年(1945)8月8日,中華民國政府還在中國大陸統治時期,當時的中華民族正面臨日軍所發動的侵華戰爭,不過這場戰爭的局勢逐漸明朗,蔣中正委員長所領導的國軍已從泥沼之中走了出來,日本準備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眼看要勝利在望,這時上海市有10位愛國人士,分別是外交官顏惠慶、書畫家袁希濂、京劇大師梅蘭芳、醫藥實業家史致富、電影導演費穆、作家嚴獨鶴、兒科權威醫師富文壽等人,他們在報章雜誌上公開署名,發起每年8月8日作為中華民國的「父親節」,因為「八八」諧音上和爸爸相近,方便於記憶,而且「八八」兩字連綴起來,又形同一個
「父」字,所以他們希望父親節被訂在8月8日,日期的選定頗有一番心思。
這群上海的愛國人士,為何想倡導訂定「父親節」活動,是聯想到美國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女士所發起設立「母親節」有關。安娜女士終身未婚,她與母親相伴,其母於1905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去世,在服喪期間,她開始有了一個志向,就是想訂定「母親節」,除了紀念她的慈母外,由於正值歐洲一次大戰期間,安娜眼見許多陣亡將士的母親和妻子,失去丈夫和兒子變得孤苦無依,景況淒涼,她們的生活相當窘迫,母兼父職的扛起家計還要照顧孩子,安娜推動制定母親節的方式,希望喚醒世人正視母親對於家庭的犧牲奉獻,於是她開始大量寫信給州長、政界人士、教會牧師、企業家、婦女團體等尋求支持,並且應邀到各地演講,撰寫印發小冊子,呼籲社會各界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的節日。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她的努力之下,美國國會終於在1914年正式將5月的第2個星期日設立為母親節,而安娜母親生前最愛的花朵是康乃馨,康乃馨也就成了母親節的象徵。
美國為紀念歐戰中陣亡將士的妻子與母親,發起創立「母親節」,母親節風潮迅速席捲歐美等國家。反觀中華民國歷時八年之久的抗日戰爭,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無數國軍將士血灑疆場、為國捐軀;無數的家鄉父老倒在日寇的槍炮子彈和刺刀下、悲壯就義,這些犧牲的男兒都是家中為人父親,西方的「母親節」旨在寬慰歐戰陣亡者之母親,上海的愛國人士建議仿照母親節,將每年的8月8日定為「父親節」,藉此紀念在抗日戰場上為國捐軀、保衛家園的偉大父親們。
訂定「父親節」的倡議,很快的引起上海各界的呼應和支持,深覺父親節的意義重要,有提倡訂定父親節慶典活動之必要性,隔年5月,上海市各界領袖,以《申報》社長潘公展為首,號召教育家李石曾、金融家宋漢章、企業家王曉籟、上海大亨杜月笙、開國元老吳稚暉、銀行家錢永銘等十人聯名向國民政府社會部請求訂定每年的8月8日為「父親節」,提案中明言:「八年抗戰,陣亡將士不計其數,制定這個全國性的節日,是為了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千千萬萬的同胞父兄。」該請求後來獲行政院的批准,遂通令全國,每年8月8日成為中華民國的「父親節」。
民國35年(1946)8月8日,是首屆的父親節,這一天,國人仿照西方以康乃馨寄予「母親節之花」的儀式,在集會活動時,為人子女者在襟前佩花,父親健在者,佩紅色梅花;父親逝世者,改佩白色梅花;紅梅象徵父親丹紅之愛,與太陽長輝,白梅代表失怙興悲,對父親的無盡追思。梅花是我國的國花,以梅花來堅定中國人父親形象的歲寒志節,其含蓄與深情都在其中了。
在維繫中華民族興亡的八年全面抗戰中,國軍參予大型會戰22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型戰鬥28931次。陸軍陣亡、負傷、失蹤321萬14119人。空軍陣亡4321人,毀機2468架。海軍艦艇損失殆盡,最終才贏得抗戰的勝利,這犧牲近322餘萬的陸海空國軍烈士,如果在承平時期,代表的是322餘萬位的父親,卻因為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使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失去了親人,失去了父親。
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時,中國現代水墨大師蔣兆和教授(1904年-1986年,籍貫湖北麻城,生於四川瀘州)曾經畫了一副畫作,名為「爸爸永不回來了」。
畫作中的小女孩雙膝跪倒,手持著中華民國國旗,仰望著天空,圖畫意境中吐露:小女孩的父親在抗戰中陣亡了,痛失親怙,在她最需要父親陪伴成長的時候,自此沒有了父愛,他無法言語表達傷痛,只能壓抑情緒,跪在地上凝視著前方。
全國軍民經過8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終於迎來了抗戰的勝利,這是多麼欣喜若狂的大事,但是小女孩的內心深處,她的爸爸卻永遠回不來了,無法再抱抱父親、再親吻爸爸,無法再爸爸懷抱中撒嬌,小女孩只能寄託手中的小國旗,眼睛裡滿是悲慟與茫然。
抗戰勝利時,全國上下一片狂歡,當時國內畫家有太多抗戰勝利的主題可以畫,只有蔣兆和教授選擇畫一位失去父親的女孩,他想要傳達,戰爭儘管勝利了,戰後真實背後,孩子們失去了童年,沒有了歡笑,失去父親所造成永不磨滅的傷害。
中共建政後,蔣兆和教授的「爸爸永不回來了」畫作,由於畫中女孩手持的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幾乎被歷史忘記。一直到蔣兆和教授去世7年後,民國82年(1993),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蔣兆和作品全集》,才首次收入「爸爸永不回來了」畫作,這幅「爸爸永不回來了」又重新回到世人的面前。
「父親節」作為一個感謝父親而慶祝的節日,全球目前有超過80個國家的父親節,是以每年「6月的第3個星期日」,中國大陸民間也是採行6月第3個星期日作為父親節,反觀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之後,仍沿續了8月8日慶祝「父親節」,其實「八八節」訂為父親節,不是像「雙十一」、「光棍節」膚淺的商業炒作手法,而是有歌頌和紀念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父親們的深層涵義在裡面,八年對日抗戰是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共同歷史記憶,建議大陸官方也正式將8月8日訂為父親節,畢竟6月第3個星期日是「舶來父親節」,8月8日才是屬於全球華人自己的父親節。
(作者為臉書「我的抗戰」版主)
文章來源:我的抗戰@HankChuang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