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恩師──紀念虞爾昌先生一百週年冥誕
文/彭鏡禧(文學院院長)
按:虞爾昌教授於民國36年8月到本校任教,於民國65年8月退休,其後改任兼任教授直到71年。2003年12月18日適逢他一百週年冥誕,浙江海寧縣特舉行紀念大會,追思前賢。筆者忝為虞教授門生,也獲邀出席,惟因在學期中,不克前往,乃撰寫此文,送交紀念會,聊表心意。
虞爾昌先生曾經執教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多年,且曾代理系主任職務,是一位極受尊重的資深教授。他賡續朱生豪先生的遺志,完成了莎士比亞歷史劇及十四行詩等作品的中文翻譯大業,影響士林深遠,並久受閱讀大眾的推崇景仰,此乃眾所周知,無須贅述。比較不為人知的,可能是他的教學熱忱。
余生也晚,1969年考進台大外文研究所之後,才有幸在「文學翻譯」課上,親炙虞老師的風範。虞師教翻譯,從來不空談理論,而是從實踐著手。當時我對翻譯以及英美小說頗感興趣,於是跟老師商訂翻譯勞倫斯(D. H. Lawrence)的《兒子與情人》(Sons and Lovers)。師生每星期見面一次,每次兩小時。見面時,虞師除了殷殷詢問學習狀況外,更細心討論他對譯文的看法以及所做的修訂。
其中有一次印象最深。勞倫斯小說中,礦工階級使用第二人稱代名詞thou/thee,我直覺的以為是古用法,代表尊敬,便把其中一句話翻譯成「您啊您的」,經過虞師指點,才知道和我想像的正好相反:這是下層階級慣用的稱呼,應該翻譯成「你啊你的」才合適。此後我閱讀文學作品,對語言的意涵更加留意,不敢師心自用。一個學期下來,大約翻譯了兩萬字左右吧,頗受虞師繆獎。原擬翻譯全書,但因其他功課而擱置,後來更由於出國進修竟至遺失手稿,實在是一大憾事!
然而thee/thou的因緣並未就此結束。三十年之後,我寫了一篇 “The Taming of the Jew: Second Person Pronoun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馴猶記:《威尼斯商人》中的第二人稱代名詞〉),在1999年8月北京舉行的文化與翻譯國際研討會上宣讀。該文析論莎士比亞如何讓劇中人變換使用you 和thou,藉以表達各個角色之間的社會關係。歸根究柢,這篇拙文乃是受到虞老師當年的啟發。
虞老師不僅是經師,也是人師。六0、七0年代的大學教授,待遇菲薄,生活清貧,但老師會邀請學生到他府上喝茶談天。他談文學,談翻譯莎士比亞的苦樂,越說越起勁,慈藹的容顏也越加煥發,直令人想到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其樂的顏回!
虞師能夠如此堅定走在文學道路上,成為翻譯大家,與師母勤儉持家、給予精神鼓勵大有關係。印象中的師母為人敦厚慈祥。學生登門打攪,她總是親切招待。我因為家住鄰近,每逢過年,先母會做客家年糕,囑咐贈送虞老師,而師母也會回贈她手製的浙江年糕。如今回想,倍加思念老師與師母的溫煦與恩慈。(成稿於2003年12月17日)
原載《臺大校友雙月刊》第32期(2004年三月)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p=1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