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1930世代對五四的反思】


王汎森

—以余英時、林毓生、張灝為例的討論—

-同時也提及傅斯年、羅家倫、殷海光的觀點-


最近適逢台灣總統大選,每天看著新聞,突然想起王汎森教授所講授之影片,王汎森院士也曾投稿,「國共分裂的局面為「五四」的研究帶來了一種「後見之明」,有意無意間投射回被研究的人物、團體或事件上,因而使許多論者忽略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思想中有一種模糊、附會、改換、倏忽不定的特質;當時青年常將「新學理」掛在嘴上,但是不同宗派、甚至相互衝突的宗旨也在「新學理」的大傘下被並置。從《「五四」時期的社團》或《「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等書,可以看出同一個社團或同一個期刊,往往同時擁有在當時不覺得互相排斥、而在左右兩翼分裂之後覺得不共戴天的思想成分。蔣介石早期的日記與年譜,亦復顯現他在「五四」時期一方面服膺「輸入新學理」的主張,積極學英文、想遊學歐美三年,同時也是《新青年》、《新潮》等刊物的愛好者。

 

以傅斯年、羅家倫兩位「五四」運動的主將為例,他們後來皆成為胡適陣營的人物,而且都堅決反共。可是如果以後來的發展,倒著回去看他們在「五四」時期的思想面貌,就會發現後來發展出的單一面相與「五四」時期有明顯的差距。傅斯年在《新潮》中發表過〈社會革命─俄國式的革命〉,在傅斯年過世之後台灣大學所編的集子以及一九八○年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的《傅斯年全集》,這篇文章都未被收入,因此遮蓋了他在「五四」時期思想的複雜性。至於羅家倫,他在念北京大學時原與李大釗過從甚密,曾積極撰文回應李大釗,主張俄國革命是最新的思想潮流,即將成為全世界之主流。」

以下的影片相當精彩,值得與大家分享


影片轉載自Confucius Institute, NTU Singapore Youtuber


王汎森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20101月接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6月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聘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總主持人。

其父親王文振為早期臺中師專畢業生及國小校長,大哥王汎熒則為國立臺灣大學獸醫系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就讀普林斯頓大學時為余英時院士的學生。王汎森曾撰有「余英時印象」一文,寫到師友之間的相處細節。家人中有多位從事教育工作。

王汎森藉傅斯年看他這一代知識人如何陷入種種的「兩難」,進而將傅斯年的個案帶到中國現代思想史兩個更廣泛的主題上來:一是五四青年的文化反傳統主義之產生和發展,二是在中國建立一個學術社會進程中的成功與挫折。在20176月出版了「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 

王汎森返台後曾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政治大學等校。教學嚴謹,並重視啟發,曾培育多位博、碩士生。


Tags: 五四運動,傅斯年